余木兵:匠心传承非遗棕编,爱心绘制无悔人生
余木兵,男,1950年7月出生,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村民。他无偿将棕编技艺分享到网络,为爱好者提供学习非遗棕编技艺机会;他带领邻居开山修路,义务牵头修复被大水冲毁的木桥;他无偿清理公路边滚落的沙石及冬日马路上覆盖的积雪,用坏了数把锄头和铲子;他曾挽救了至少3条生命,帮助2位难产孕妇顺产,让1位重症病人重获健康。先后获评重庆县级非遗传承人、“重庆好人”,入选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
让非遗活起来,圆爱好者学艺梦
“不管是天上飞的,还是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,我都可以编。”余木兵的话让记者一阵阵惊叹。
棕编技艺师出何门?余木兵老人笑称,是祖辈传下来的,他是第五代传承人。他12岁时,白天放牛,晚上到三伯家学艺。成年后,他将精心编织出来的棕编工艺品拿到街上去卖,别人嘲笑他“不务正业”,就连家人也不理解他。听到这些“冷嘲热讽”,他心里始终谨记着那句祖训:“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”。
2020年初,他将摘来的棕树叶编织花鸟鱼虫给孙子孙女玩,孙女婿随手拍下爷爷编织蚱蜢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,这一不小心让爷爷成了“网红”。很多网友想要学习这门技艺,为满足粉丝们的心愿,他无偿将一些棕编技艺分享到网络上供爱好者学习。目前,他在全网粉丝超过120万,赢得点赞960余万次。其中,仅一个平台的“非遗棕编普及义务教学”栏目的播放量就超过了570万,全网累计播放超过1000万。
经过60余年融会贯通,技艺已炉火纯青。他说:“要尽自己绵薄之力,让这项传统技艺活起来、传下去,争取传遍全中国。”他也积极践行诺言,过去两年,多次带领孙女和孙女婿到学校给孩子们普及棕编非遗知识和技能。
甘当热心人,护路保出行
有的事当我们经常去做,就会成为一种习惯。余木兵热衷帮助邻里解决问题的习惯,早已在生活中形成。
冬天,位于高海拔地区丰田村的山岭间经常银装素裹,道路被积雪覆盖、异常湿滑,为了过往行人及车辆安全,他常常在公路上清雪除障。
丰田村回龙组通组公路沙谷子坪一带,靠山的一边是高达10余米的土石山,经常有石头和泥沙滚落下来,每当看到公路边有滚落的石头和泥沙,他就拿起铁锹去清理,遇到有搬不动的大石块,就回家叫来老伴帮忙。
为了早日修通入院公路,他不等不靠,带头出资5000元雇请挖掘机修建公路。受他影响,其他5家村民也积极响应,共筹资3万元,自发修建了一条长1公里、宽4米的入院公路。
一场大雨导致泥土塌方,泥石堵塞了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,他便扛着锄头,一直埋头干了三天,才把塌下来的泥石清理干净。
回龙组三尖角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走,雨过天睛后,余木兵牵头和张玉发等村民,砍来三根杂树架在河上,铺上树枝和泥土,从早到晚一天时间就搭起了一座便民桥。
几十年如一日,乐善好施救助他人
遇到白果村柳太树的媳妇难产,肚子痛了几天娃生不下来,余木兵立刻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去给孕妇弄了草药,没一会儿娃儿就出生了,母女平安。白果村余木兰怀孕后一直生病,恍恍惚惚的,余木兵的母亲得知后就让余木兵去给余木兰弄点药,经过调理,余木兰身体恢复健康。
村民家的小孩李生福和自家孩子余绍江放学一起回家,路上看到有马桑果,李生福贪嘴摘来吃了就中毒倒地不起。余绍江跑回家喊来余木兵,余木兵把李生福背回自己家,没敢歇脚马上去山上找来草药,最终给救了过来。
1998年10月左右,余木贵在盆桑湾的一颗漆树上捡来菌子煮来吃,吃后就中毒了,余木兵丢下农活,四处奔波用毕生所学来尽力救治,每天晚上都在包谷壳上睡觉,陪在余木贵旁边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,余木贵身体也慢慢康复了。
余木兵告诉记者说:“本乡本土的人,我能帮的去帮个忙也没得啥子,不值一提,我帮不了的那就没得法了”。
重庆文明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