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诗贵:七旬翁一诺千金,照顾6位孤寡弱残老人43载筑大爱
张诗贵,男,1954年2月生,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居民。自1980年担任村民小组组长以来,43年如一日义务照顾6位孤寡残弱老人;常年为70余户乡邻解决各种生活困难;组建义工队,带动60余户果农增收致富。以一件件细微善事、平凡小事感染着身边人,兑现当初许下“不能置乡亲们于不顾”的诺言,张诗贵一诺千金在当地传为美谈,入选2023年第一季度“重庆好人”。
手把手教看护人员照顾老人
现年80岁的熊某患严重精神疾病58年,常年独居。对其他人来说,熊某就是一个“定时炸弹”,曾三次放火烧山,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。张诗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,主动挑起照看他的重担,坚持天天上门探望,照顾他的饮食起居。
2008年5月,张诗贵发现熊某腰上长满了疮,想将他送往医院治疗,但熊某不愿跟他走,任凭熊某对他又打又骂张诗贵也没有放弃,坚持将他带往了医院。
从医院回到家后,张诗贵担心熊某出现意外,此时正值农忙时节,他便在白天忙完生产后晚上到熊某家打地铺守着他,就这样坚持了30多天,直到他完全康复。
2017年,熊某被接到养老院生活,张诗贵仍时时惦记着他,经常去看望他。一开始,熊某十分抗拒养老院的环境,张诗贵每次去都会手把手地教看护人员如何照顾他。有了张诗贵这个“军师”的指导,熊某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。
43年照顾6位孤寡弱残老人
现年83岁的蒲某自小失明,父母早逝,亲朋都弃他于不顾。
身为组长的张诗贵看不下去,便经常帮他砍柴禾、收割庄稼。2005年,张诗贵号召乡邻为他筹集生活费用300余元。2010年,政府下发生活物资,张诗贵手把手地教他使用电饭煲、电风扇、收音机等电器。
除了帮蒲某改善物质生活条件,张诗贵还尽力去改变蒲某的不良生活习惯。
蒲某嗜酒如命,常常不省人事,这让张诗贵伤了不少脑筋。2012年12月的一天深夜,寒风刺骨,蒲某醉倒在公路上,张诗贵担心他冻出毛病,便想尽快将其带回家,但怎么也拉不动烂醉如泥的他,最后还是借助尼龙口袋才将他背回家中,直至把他收拾安顿好后方才离开。
为了蒲某的健康,张诗贵没少费嘴皮子功夫,每次去他家就会劝他少喝酒。在张诗贵的一声声“唠叨”中,蒲某渐渐开始控制酒量,改掉了半夜喝酒坏毛病。如今,在张诗贵的精细照看下,已到耄耋之年的蒲某很少生病吃药,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,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。
43年来,张诗贵尽心尽力照顾好组里有瘫痪、肢残、眼疾等6位孤寡弱残老人。他自费5000余元为他们买药、买米、买菜,主动帮他们挑水、砍柴、收割庄稼,给他们洗脸洗脚、煎药喂药、打扫卫生,自始至终都未收取过任何报酬。
2014年,张诗贵妻子去世,儿子儿媳想把他接到城里安享晚年,可他放心不下这里的孤寡弱残老人,更不能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,坚持独自一人留在乡下。如今,张诗贵也年近古稀,但他仍把照顾他们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为乡邻排忧解难早已成常态
作为土生土长活龙人,张诗贵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,他将这里的乡邻视为自己家人,将乡邻的事当作自己的事,40多年勤勤恳恳当好乡邻的“服务员”。
张诗贵是方圆十里无人不知的“热心肠”。谁家要办红白喜事,定会请他来主持;这家的门锁不见了,他跋山涉水,花费大半天走到10多公里远的万州魏家场才买到适配的锁;那家因交通不便出门办事难,他便成了“跑腿”,帮忙办手续……
几十年来,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,帮助乡邻已成了张诗贵的生活常态。2005年,一家村民的孩子患支气管炎没钱治疗,他便去周边村子挨家挨户拜访筹集到1000余元善款。
2022年夏季,极端高温天气席卷全县,整个活龙社区陷入干旱缺水困境,组里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用水困难,张诗贵自告奋勇成为“挑水工”。旱情最为严重时,年近古稀的他牵头组织村里22名壮年,连续1个多月顶着烈日为每家每户送水,让全组300多名老少平安度过旱关。
活龙社区与云阳县城一江之隔,柑橘是当地的主导产业,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柑橘。
张诗贵所在的小组有70多户,但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。为让柑橘成为乡邻共同致富的“金果果”,2016年,作为种植大户的张诗贵,组织成立义工服务队,免费为乡邻提供技术指导,主动上门管护,到处联系客户帮忙销售柑橘,农闲时还带领附近村民打临工挣钱,增加家庭收入。
近年来,在张诗贵带动下,他所在的小组柑橘产业发展由当初的分散种植不足50亩,发展到现在集中成片300多亩,年总产值达到近100万元;帮助果农销售柑橘30万余吨,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柑橘累计增收180000余元。
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”四十多年如一日,张诗贵从未停下帮助他人的步伐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兑现了他当初的诺言,更是温暖和感动了乡邻。